適合誰:成人都該閱讀,如果對思考盲點、或經常做出思考錯誤的人,更該讀它
推薦指數:(滿分5分)
實用性: (4分)
簡略內容:
人常常會直覺地、無意識地作出決定
卻不知道自己或是整個群體可能陷入思考陷阱
思考的藝術列出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,教我們看清思考盲點
在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
讀後感:
跟上一本 【已讀記一下】大腦這樣記憶 什麼都學得會 類似的地方,是這本書的故事也很多
但不同的地方是,思考的藝術裡的故事讓我看得停不下來
除了是短篇之外,最重要的一點是每則故事都和篇章主題相關,沒有廢言
是不是美國的作者?? 寫書都很喜歡講很長的故事,把重要和不重要的通通說出來
在我看原子習慣時,也有同樣的感覺,只是原子習慣的章節編排讓我還能讀的下去
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,乍看之下很多篇章,但書其實不厚,而且故事滿好讀也有意義
本來是把這本當閒書看的,但看完後其實滿滿乾貨
因為生活中太多無意識的思考盲點了
我覺得這本書適合給所有18歲以上的成人閱讀,是個好啃又會得到很多知識的一本書
下列的思考盲點,是我在閱讀時,特別有印象的篇章
【社會認同】
定義:當愈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,這個想法就愈正確
這章節立刻吸引我的一句話: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,這件事也不會因此真的變對
生活中很常看到"社會認同"的身影,例如:流行服飾、減肥瘦身、宗教信仰、休閒活動等
社會認同有時會嚴重影響社會文化,例如號召信眾集體自殺的宗教
用一個問題來測試,例如 比較 A、B線的長度,正確答案是A比B長
如果單獨個別問受訪者,通常會答出正確的答案
但如果是公開群體訪問,有安排好的暗樁故意回答AB線長度一致,回答正確率就會急速下降
這個結果就是出於團體的壓力
生活中常看的廣告,有些會宣稱某產品是市場的銷售冠軍,請對這樣的說法打上?
銷售冠軍跟這個產品真的比較好,並不一定是等號
【沉沒成本謬誤】
別名是協和號效應,這個應該是大眾熟知的思考錯誤,可以說是老梗了
但實際上要擺脫這個思考錯誤,做起來真的很難
在金錢和感情上,特別容易看到沉沒成本謬誤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理性思考呢?
因為人類總是追求某種表面上的和諧穩定,反覆無常是很可怕的事
所以對進行到一半的事情叫停,就會產生不穩定的衝突
但持續進行一個已經沒有意義或價值的事,可以延緩面對痛苦的事實
這種例子屢見不鮮,例如死抱著套牢的股票、明明對象並非良人卻不分手
保持理性的決定,應該是基於好的理由而持續加碼某件事情
不管你投入了什麼,請忽略它,唯一考慮的是當下和你想要的未來
【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】
要經一番寒徹骨,才得梅花撲鼻香,在某些情況是一種確認偏誤
作者用他在度假時的事情,來印證這個思考錯誤
他在一個小島渡假時,突然身體不舒服,找島上醫生看診,這位醫生東按西摸老半天後,才開給作者處方箋,要求他照指示拿藥
並說"一開始可能會先惡化,才會好轉"
果不其然,作者感到更不舒服,這時還覺得小島醫生料中了狀況,對醫生深信不疑,但過了三天後情況沒有好轉
致電給醫生,醫生表示處方箋的藥從一天吃三回改成一天五回; 二天後,情況繼續惡化,作者不得已叫救難直升機回瑞士就醫
結果瑞士的醫生診斷,他是盲腸炎,並說小島醫生根本沒搞清楚作者到底得了什麼病
這種思考陷阱容易出現在 當專業人士對某些專業事項一無所知或沒有把握時,就會搬出"好轉前會先惡化"的說法
例如一個公司業績直落,老闆可能從外面請所謂的"顧問"來給出建議,接著說實行改革或政策後,狀況會惡化一段時間,之後會好轉
可能2-3年過去,實行顧問提出的政策後,公司並沒有好轉,這時老闆才發現顧問根本無法解除公司的困境
這種例子也是常見的好轉前先惡化的思考陷阱
但有些事情的確會好轉前先惡化,例如 改行,可能要面對收入不穩定、降薪之類的情況; 或是部門重整,需要一段時間,並且可能有不小的混亂
如何分辨是不是好轉前先惡化的陷阱
作者說通常真正的好轉前先惡化的事情特點會有:
1。人們比較快看出成效,不會等個5年10年:改行後成不成功,應該1、2 年內就可以清楚知道
2。事情會有清楚的里程碑,而且可被檢驗:部門重整按照進度,最終會有明確的結果,而不會遙遙無期的混亂
【零風險偏誤】
很多人為了零風險,而付出過多心力和金錢,而沒有妥善運用資源,讓別的問題也一併降低風險
因為只有零風險可以治好這個莫名的恐懼
這項思考錯誤也是生活中常見到的,例如我也很容易鑽牛角尖要尋求0風險的事情
為了追求零風險,多半會造成更大的成本或是危害
例如在道路交通,只有一種情況可能達成零風險,那就是速限調成每小時零公里
另一個例子,美國在1958年制定的食品法規,嚴禁在食品中加入各種致癌成份
看起來是完全零風險的規定,但少了致癌成份,卻多了非致癌但更危害人體的成份
總結,這世上每一件事都有風險,請和零風險說再見
我們要學著在沒什麼是100%確定的情況下生活
【月暈效應】
定義:迷失在某個觀點上,並用這個觀點去推導出事物的全貌
舉例來說,一個人的某項特質,如外表、社會地位、年紀、種族等,會製造出正面或負面的印象
而且會不成比例影響整體印象
通常外表是最直接給人印象,所以覺得長得好看的人,似乎容易事業有成或誠實、善良等等的聯結印象
所以有歌唱節目讓導師先聽歌聲後再決定要不要轉身見參賽者,就是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,影響評分
月暈效應在生活也是處處可見,像財經和廣告領域
在評估一家公司股票時,不要單純的只用季報或是財經記者寫的新聞來論斷
應該要更深入挖掘業績背後的真相,即使它可能不美好,但可能帶來更多啟發
【雙曲貼現】
定義:經濟學用語,指人們在評估未來收益時,傾向先拿走眼前較低的收入,而不願意等待一段時間獲得更高的收入
例子是,假設在明年的6月,你可以獲得1000元美金 和 明年7月拿到1100美金,你會選哪一個?
多數人通常會選後者,反正都是等待,多等一個月就可以多100美金,何樂不為
但選項如果變成,明天得到1000美金 和 1個月後得到1100美金,你又會選哪一個?
多數人可能會選明天就拿到,因為都是近期要發生的事,不如讓錢先入袋為安
我們做決定的基準,會隨著時間基準不同而反覆
作者用了一個我們常聽到的一句雞湯來表達這個思考錯誤 - 『請把每一天當成你的最後一天來享受』
這句話如果照做,你開始不工作、到處玩樂,最後大概是沒錢吃飯、付房貸、帳單
作者建議,你可以及時行樂,但最好只在星期天這樣做
當我們愈能控制衝動,就愈能避免思考盲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
以上是思考的藝術讀書感想與重點節錄,很推這本書,可以回想自己過往的思考盲點